计算机网络笔记-谢希仁(计算机网络概述)
思维导图

计算机网络概述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 终端系统/资源子网 - 提供共享的软件资源和硬件资源
 
- 通信子网 - 提供信息交换的网络结点和通信线路
 
计算机网络的类型
- 按照拓扑分类 - 星型结构 
- 树形结构 
- 总线型结构 
- 环形结构 
- 网状结构 
 
- 按照范围分类 - 局域网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一个小区、一个校园,几百米到十几公里) 
- 城域网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一个城市) 
- 广域网 WAN (Wide Area Network) (一个国家,或者大省之间的通信) 
- 补充 - 个人区域网 PAN (人戴了蓝牙耳机、手机连接了小米手环,都算是一个个人区域网,就是围绕着一个人身边发散的一些信号,主要是服务于个人的) 
- 互联网 Internet 
 
 
- 按照传输方式分类 - 有线网络 (有线) - IEEE802.3
 
- 无线网络 (发信号) - IEEE802.11 
- WLAN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 WPAN 无线个域网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传输方式
- 按照传输方向分 - 单工 - 只能单方向传输的工作模式(比如考四六级,戴着耳机只能听到传输过来的英语听力信号)
 
- 双工 - 在同一时间,线路上只能允许一个方向的数据通过(在A讲的时候,B只能听;在B讲的时候,A只能听)
 
- 全双工 - 双方可以同时进行数据通信(现在常见的网络通信方式,AB之间可以进行一个完全的数据通信,在同一时间是可以来可以回的,比如常见的打电话)
 
 
- 按照传输对象分 - 单播 - 1对1
 
- 多播 - 1对多
 
- 广播 - 1对all
 
 
数据交换
- 电路交换 - 整个报文从源头到终点连续的传输(AB之间占死一条线路,线路中的任何节点都不可以被其他人享用)(占用信道)
 
- 报文交换 - 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查找转发表,再转发到下一个结点。(虽然不占用信道,但对于设备压力较大)
 
- 分组交换 - 将一个报文分成多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再查找转发表,再转发到下一个结点。(1234走上面,5678走下边,分组走)(很灵活,
 
通信协议和体系结构
- 网络协议三要素 - 语法 
- 语义 
- 时序 
 
- OSI参考模型 7层 (书上介绍了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缩写:OSI;简称为OSI模型) - 物理层 - 单位 bit,利用传输介质为通信的网络结点之间的建立
 
- 数据链路层 - 单位 帧,在物理层的基础之上,提供节点到节点(两个最近的节点,而不是两个电脑,两个电脑叫端到端)之间的服务,采取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方法,实现网络互联
 
- 网络层 - 单位 分组,在数据链路层的基础之上,提供点到点之间的通信,提供路由功能,实现拥塞控制、网络互联等功能。
 
- 传输层 - 提供端到端(电脑与电脑)之间的数据传输服务,实现对数据进行控制和操作的功能。
 
- 会话层 - 负责维护通信中两个节点之间的会话建立维护和断开,以及数据的交换。
 
- 表示层 - 表示层用于处理交互数据的表示方式,例如格式转换、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数据压缩和恢复等功能。
 
- 应用层 - 使用应用程序通过网络服务。
 
 
OSI参考模型其实已经被淘汰掉了,但是我们每一个学网络的都必须要懂得它是干什么用的。现在常用的都是TCP/IP参考模型。TCP/IP相对于OSI参考模型的7层做了一些简化,合并了一些层,分为了4层。
- TCP/IP参考模型 - 网络接口层 - 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 网际层 - 网络层
 
- 传输层 
- 应用层 - 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总结
- 定义:计算机网络 独立计算机、通信线路连接、实现资源共享
- 组成: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 类型:拓扑分类 (星型结构、树形结构、总线型结构、环形结构、网状结构) 范围分类(LAN、MAN、WAN(个人区域网PAN比较少考,互联网也属于广域网)) 传输方式分类(有线、无线)
- 传输方式:按照传输方向分类(单工、双工、全双工) 按照传播对象分类(单播、多播、广播)
- 数据交换: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时序
- OSI
- TCP/IP
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
